人力资源不难考,学习记忆有妙招

来自:CC

都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很难考,看到那厚厚的一本书,密密麻麻的一堆字,我的心啊肝啊肺啊都不好了,瞬间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

不过听了寄锦老师的课程,又满血复活了,原来学习都是有妙招的,老师们将考点全部梳理出来,同时告诉我们一些记忆的技巧口诀,一堂课下来基本上就把所有的考点记得八九不离十了。

就拿一个考点来举例吧,老师在课堂上讲关于“影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一般因素”(见下文),妈呀,一共11条,这可怎么记得了?教室都炸开锅了,我们心里都七上八下的,说干脆这个考点就放过了,记不住呀,压力山大呀……

1.顾客需求的变化(市场需求)

2.生产需求(或者企业总产值)

3.劳动力成本趋势(工资状况)

4.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

5.追加培训的需求

6.每个工种员工的移动情况

7.员工的出勤率

8.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影响

9.工作小时的变化

10.退休年龄的变化

11.社会安全福利保障

不过接下来就是精彩的部分,老师不慌不忙地帮我们梳理了一下思路,先把11个点从大到小分成四个层次:社会、政府、企业、员工,最后给出一段记忆口诀,一下子我们就把这11条全记住了,是不是很简单呢?请看下面的PPT


 PS:

社会安全福利好:代表“社会安全福利保障”

政府方针政策高:代表“政府方针政策的影响”

企业生产顾客多:“生产”代表“生产需求”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顾客”代表“顾客需求的变化”

付出成本赔不了:“成本”代表“劳动力成本趋势”,“赔”同“培”,代表“追加培训的需求”

员工出勤行动快:代表“员工的出勤率”、“每个工种员工的移动情况”

时时用工直到老:“时时”代表“工作小时的变化“,”直到老“,老了就退休了,所以它代表”退休年龄的变化“


是不是很好记?课堂上老师还讲了好多有意思的学习方法,所以强烈推荐大家去听一听寄锦的课,真的是受益匪浅呢。

人力资源管理师——细碎知识整合记忆法

来自:kklin

   对于细碎的知识点,往往是我们记忆的老大难问题。而《人力资源管理师》的第三章中,细碎知识点特别多,如下图:

      对于总体原则,点比较少,记忆还是轻松的;但很多人看到具体原则就蒙了,像此类的知识点,一般都是考察选择题,就是说只要有印象,看到就有敏感度能选出来即可。因此整合记忆是最佳途径,我们可以采用“抽字组口诀”的形式整合记忆。

      如上面的"具体原则“:

      口诀:“规划有用才能持久战

      解析:规——规范性;          划——计划性;

               有——有效性;          用——实用性;

               持——持续性;          战——战略性

人力资源管理师——综合题解题锦囊

来自:kklin

      比砖头还砖头的《人力资源管理师》教材,看着就想晕。而且都说主观题难,尤其综合题掰都不知从何而掰。

      虽说出题前边万化,但终究万变不离其宗,第3章的综合题无需背!无需背!无需背!框架通,切入角度通,就答题通,考试通通通。

      具体出题思路以及答题思路如下:

      

        干货来了~~~~~万用“摆观点”部分答题切入术语如下:



心理咨询师考试之WAIS-RC常考知识点

来自:乾恬

      WAIS-RC量表是心理咨询师考证中的必考点,同时也是难点,但是纵观19套真题下来,发现考来考去无非就是那些点,刚好寄锦老师总结出来了,那就借花献佛咯。

     首先看两套真题:

      

 

这些考题涉及的知识点呢就是以下五点:

学了以上知识点,再来做几套真题感受一些吧:

真题一:

真题二:

附上参考答案:

真题一:ABD   ABCD   C

真题二:AD  ABD   C    BC

MMPI-2是另一个必考点,下次再分享吧!或者直接去官网看课程也可以

【光环效应】

来自:传奇人物-黑曼巴

【光环效应】   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也可以称为“以点概面效应”。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觉得“他看起来不像做这样的事的人啊”,而事实上我们心中对他的好印象是来自于他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它真实地人格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的。
有时我们抓住的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予以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势必牵强附会地误推出其他特征。随意抓注某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个人或是完美无缺形,或是一无是处,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呢?首先及时注意自己是否全面地看待了他人,特别是对有突出优点或缺点的朋友。其次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要过分在意他人是怎样评价自己,要相信自己一定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理解。特别要注意处理好可能会给自己的形象造成较大影响事情。要敢于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尽可能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缺点。

分享“从众现象”

来自:传奇人物-黑曼巴

【从众现象】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就是说当一个人在人群中时,会倾向于和大多数人做一样的事。用学术的口吻来说,就是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越是对陌生的环境,或越是突发状况,越容易产生从众现象。

分享“阿尼玛”与“阿尼姆斯”

来自:传奇人物-黑曼巴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是荣格提出的两种重要原型。阿尼玛揭示的是潜藏在男性心中的女性化特征。阿尼姆斯揭示的是潜藏在女性心中的男性化特征。它们都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本质描述。比如一个阿尼玛型的男人,内心高度的女性化,则会在男人的躯壳下表现很多的女性化特质,如细腻、敏感、柔弱,情感化等。 

分享“自我实现”

来自:传奇人物-黑曼巴

“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概念,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比物质的获得更加让人满足的一种需要。自我实现型的人,有独立自主的性格,对生命感到满意、能发挥潜能又具有创造力的人,一直追求着精神世界的圆满。

我们都是半杯水,谈自我价值

来自:肉完

我想谈谈自我价值。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

在这个城市,总有那么一些人,习惯否定自己。充满了挫败,抑郁。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然后羡慕着别人的好或者幻想着一种理想的状态发呆。

我曾经是其中一个。在北京挣扎,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更找不到价值。每月领着两千块的薪水,不敢随便请人吃饭甚至不敢轻易吃肉,更不敢去谈朋友。在理想面前,所有的现实生活都很奢侈。更可怕的是,没有阅历没有能力没有任何积累,而最让自己难以接受的,则是性格懒散不思进取不够努力,许久来却没有一丝改变的迹象。要财没有,要才也没有,甚至连长相都没有,几年下来,依然在挣扎。然后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知道活着这么痛苦有什么意义,然后用沉沦来安慰自己。只有在偶尔回到家的时候,和朋友谈论起,在哪工作,北京。不知道是一股自豪还是自卑感从心底升起。只有听朋友谈论起,你这不错那不错的时候,才开始半信半疑。只有当朋友用羡慕的眼神列举出一大串优点的时候,才开始反思,为什么,我要这么否定自己。

当我开始注意的时候,就发现很多人跟我一样,不断去否定自己。

他们否定自己的理由跟我大径相同:年纪大了依然被剩,自己找不到对象觉得要孤独终老;无才无貌平凡到不被人注意到,觉得这就是生活的悲剧;领着微薄的薪水,痛恨着自己没有能力;拼命坚持着却找不到方向弄丢了理想,觉得再无出头之日;性格懒散拖延成性,能力不济毫不上进,觉得自己活该生活凄惨。总之结局都一样,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一无是处,没有未来没有伴侣,找不到活着的感觉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可是我又很好奇,既然自己这么差,一直都这么差,又是什么让你坚持活到了现在,还活得好好的。是不是真的因为自己太差,就这么否定了自己。很显然不是。和比尔盖茨比,我们都太穷。和姚明比,我们都太矮。和玛丽梦露比,我们身材真的太差。和周润发比,我们又有些丑。我们总能发现有人有地方比我们好,那是不是我们就要否定自己。

我们拥有太多资源被我们所忽略,以至于我们常常挖掘自己的优点或价值的时候,也难以找到。

我们能工作在北京,却感觉不到价值。我们享受着办公室的空调,感觉不到价值。我们健健康康着,却感觉不到价值。我们父母曾好好爱我们,我们感觉不到价值。我们还能够在年轻的时候奋斗着,我们感觉不到价值。我们在北京租得起房子,我们感觉不到价值。我们能吃饱饭,我们感觉不到价值。

没有一样特质是好或者是坏,只是我们身上的一样特质,只是我们用了褒贬的形容词来形容。但当我们把他还原,他依然只是我们拥有的特质。倔强其实就是坚持,讨好其实就是爱心,指责其实是力量。年近三旬是成熟美,长得太平凡则是安全。防御是因为保护自己。如果我们退去了比较和评判,那只是我们身上的特质而已。无所谓好坏。

我们都是半杯水,没有人会一满杯。有空的部分,也有有的部分。看到什么,则就有什么。




分享“救世主情结”

来自:传奇人物-黑曼巴

“救世主情结”是人人都可能产生的一种心理,它是助人动机过渡的一种表现。有此情结者,总总是觉得对世界或者对某人具体的人,有强烈的使命感,要帮助别人,使对方快乐,少受磨难…它和正常的助人行为的区别是:“救世主情结者”总是自己幻想出对方的困难,放大对方的痛苦和需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满足对方。在对方拒绝帮助时,会产生极大的情绪波动,依然要去插手对方的事,要影响对方。